疔
疔是致病细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暑疔”。多位于颈项部、头而部、背部、臀部、腋下、会阴部及腿部。
(1)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色小脓栓。
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可出现畏寒、发热。
(2)治疗
局部治疗:早期用热敷或超短波治疗,外敷鱼石脂软膏等。除面部外,也可用2%的碘酒外涂,若有波动时,应行手术切排。
中医治疗:内服中药: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煎水服用。外敷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加食盐少许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
(3)护理
疔,尤其是头面部不能用手挤压,以免引起感染的扩散。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应及时对症处理。
(4)预防
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并注意个人卫生。暑天服用少量六神丸,或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痈
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融合而成。常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颈项部和背部。多见于成人,特别是年老、体胖、贫血和糖尿病病人。
(1)临床表现
局部稍隆起,呈绛红色的炎症浸润区,质坚硬,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中央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逐渐形成坏死、溃烂,如“火山口”状,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常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一般正常。较严重的病例可出现白细胞计数的增加。
②尿糖测定,对糖尿病所致的,尿糖常呈阳性。
(3)治疗
西医治疗
①全身治疗:可选用青霉素和红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②局部治疗:早期可用50%硫酸镁或75%酒精湿敷。
⑧手术治疗:如果痈出现波动感,病变范围较大,应行切开引流术。
中医治疗
热毒型:用蒲公英,紫地丁各30克,银花15克,皂角刺10克,蚤休、连翘、丹皮、赤芍各12克,生甘草6克。
阳虚型:用党参、赤芍各15克,生黄芪、银花、蒲公英各30克,当归12克,连翘20克,白茄蒂7个,鹿角霜10克。
阴虚型:用太子参、生地、制首乌、石斛各30克,黄芪20克、玄参15克,麦冬、茯苓、丹皮、银花各 12克,白芍10克。
(4)护理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对有糖尿病者,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因血糖增高,而加重病情。
(5)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注意皮肤卫生。经常换洗衣服。注意安全,尽量避免皮肤外伤的发生。反复发作者应行尿糖检查。对已确诊的糠尿病,应及时治疗,可预防之。
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1)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产气杆菌引起的感染还可有捻发音,甚至出现蜂窝组织和筋膜坏死。
全身症状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等表现。深部蜂窝织炎,可出现寒颤、高热、谵妄等。口底、颌下和颈部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
②脓液细菌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
(3)治疗
西医治疗
①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溶液外敷。
⑧药物治疗:轻症病人可口服磺胺药或抗生素。重症病人可肌注或静脉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
⑦手术治疗:对已形成脓肿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术。对口底或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作气管切开。
中医治疗
鲜白菊花500克(连根叶).鲜蒲公英60克,白酒50克,将药捣烂后挤自然汁,热酒冲服,药渣外敷患处。
(4)护理
对急性蜂窝织炎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口底或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应少说话,必要时禁食。对肢体的病变应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5)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应行清刨处理,防止感染的发生。对身体已有的感染灶应加强治疗,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注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