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雨 季 节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思 雨 季 节

爱自己&爱生活
 
首页首页  相册相册  搜索搜索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注册注册  登录登录  

 

 -青 光 眼-

向下 
作者留言
思雨
Admin
思雨


帖子数 : 239
注册日期 : 08-02-14

-青  光  眼- Empty
帖子主题: -青 光 眼-   -青  光  眼- Icon_minitime周二 二月 19, 2008 11:59 am

具有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称为青光眼。是一种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有很多种类型,通常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性和先天性4大类。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其发病率在0.39-2.6%之间。

(1)临床表现及分类

原发性青光眼、

确切病因尚不十分了解。根据眼压升高时房角开闭的情况,可分开角型和闭角型两类。闭角型常和眼球的某些解剖变异有关,开角型可能和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①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女性。临床上常表现为发作性,发作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可突觉视力模糊,看东西如隔薄雾,看电灯周围有“虹彩圈”(叫做虹视),伴眼部胀痛,鼻根部酸胀,经睡眠或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可反复出现。重者头痛剧烈,有恶心呕吐,患眼充血水肿,角膜呈雾状混浊,瞳孔扩大固定,视力高度减退,用手指探触眼球时,象硬橡皮一样,说明眼压极高。这种发作对视力危害甚大,须及时急救。

②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症状轻微,甚至完全没有,不少病人直到晚期视力下降,行动不便时才发现,只有少数年轻患者,可能有“虹视”。

继发性青光眼

这一类青光眼在眼压急剧升高时,同样可以产生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直到视力丧失时才被发觉。

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常是生来就有的。双侧居多。除高眼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眼球较正常为大,角膜的横径可超过12毫米以上,所以又有“牛眼”或“水眼”之称。患儿的角膜不仅扩大,而且混浊,前房很深,有时还有畏光流泪等现象。视力障碍常很严重,应及早手术。

(2)理化检查

以眼压计检测可以证实眼压值增高(眼压正常值为10-21毫米汞柱)。

(3)治疗

西医治疗

降低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目标。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青光眼,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闭角型青少眼的早期,应尽可能防止虹膜堵塞前房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滴用缩瞳剂,把瞳孔缩小,通常:用1%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另一种是在虹膜上剪一小孔,或用激光打一个小洞,(虹膜周边切除),使前后房之间的压力取得平衡。缩瞳剂必须长期应用,不能中断;噻吗心安没有缩瞳作用,不能代替毛果芸香碱,用于防止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瞳孔缩小后视力模糊,看东西发暗;对工作和生活会带来一些不便。虹膜周边切除安全易行;效果很好,值得推广。闭角型青光眼严重发作时,患者除频繁滴用毛果芸香碱外,尚需配合醋氮酰胺、甘油、甘露醇等其他降压药物,但往往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多需进一步作减压手术,不能因为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而任意中断治疗。在暗处工作过久,长期俯首弯腰的姿势容易诱起发作,应予避免。禁用任何能放大瞳孔的药物。同时心胸要宽广,情绪要乐观。

开角型青光眼早期主要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1%毛果芸香碱,1%左旋肾上腺素,0.25-0.5%噻吗心安,醋氮酰胺等,应遵循先局部,后全身,先低浓度,后高浓度,先小剂量,后大剂量的原则。醋氨酰胺可能产生口唇、手脚发麻、胃纳减退、全身不适、代谢性酸中毒等副作用,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如药物已达较大剂量,眼压仍未控制,视野有进一步损害时,要及早用手术降压,不应拖延,以免视力功能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开角型青光眼不存在虹膜堵塞前房角的因素,虹膜周边切除术不起作用,只能选用滤过性手术,术后应保持眼部清洁,防止发生术后感染。患者对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仅无害,可能有益。晚期视野缩小行动不便时,应注意安全。

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原则与开角性青光眼相同,一般主张早期施行手术。

继发性青光眼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只有当高眼压成为突出矛盾时,才可选用适当的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同时必须兼顾原发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

慢性期可口服石斛夜光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

(4)护理

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保持心境平静,心情舒畅,不要长期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工作或学习。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5)预防

如一眼患青光眼者,应定期检查健侧眼。
返回页首 向下
 
-青 光 眼-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思 雨 季 节 :: 医学同盟会 ::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五官科疾病-
转跳到: